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>创意策划>广告杂烩>详细内容
保健品广告基本策划思路
作者:马晓宇 时间:2009-1-18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保健品广告追求大俗确实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亲和力,但产品的诉求和说理也不应一白到底。顾客购买决策的产生,并非只因为对产品的说理宣传完全了解。广告中必须表现产品理念的先进性,也就是不可少“略有提升”的一部分印象。
许多人总结过保健品宣传的一些常用手法,这些手法也曾经确实风光过。但消费者的免疫力也随之增强,用了十几年的营销“炸弹”扔下去要么成为哑弹,毫无声响,要么如大炮轰蚊般收效甚微。广告宣传的创新空间到底还有多大?概念包装、恐吓诉求、明星证言、虚假流行、软硬兼施……追溯起来,几乎是伴随着保健品一起出生的,但在今天还能行得通吗?
试问一下:脑白金的软文标杆已经树立了几年时间,谁见过一篇超越了脑白金的千字短篇吗?至少可以说极其少见吧。可是我们再分析一下脑白金当年的利器,又难以发现特别玄妙之处,只是说理性和生动化结合得较好。从这一点讲,我们专职策划人员都应该感到几分汗颜,为什么都不能超越只能算是兼职策划的史玉柱?总结起来有4点原因:创新思维缺少深度和细致入微的精神;缺少科学的指导思想;缺少尝试创新的胆识;缺少个性化的创新人才。那么,广告创新的思想武器到底在哪里?
反向思维
恐吓诉求已经逐渐失效,尤其是在《卖拐》这个小品播出之后,有60%的保健品因为恐吓失效而陷入困境。恐吓诉求并不违反公德,预防或保健本身就是居安思危的实际行动。但当这种手段失去“理”和“节”而粗放表现时,便令人反感、不安甚至唾骂。长期以来,中老年消费者一直在忍受着这种广告暴力的威胁,直到出现视而不见的心态。
恐吓诉求的一度流行和失效,为保健品广告的创新作好了铺垫。首先,至今多数消费者对高危病症的来龙去脉已经很清楚,可以说,这种恐惧和不安已经深藏中老年消费者的心底;即使产品要强调保健预防的重要性,也应转变为引发受众自主思考的生动化表现手法。其次,也是最可能产生创新效应的,就是“反向思维”的运用,以替代过去的所谓心理关怀和美好祝愿。也不再只是后果威胁,而是代之以轻松、客观的说理,引导受众走出过度恐惧的误区。
有效沟通
“真正有效的沟通,应在受众认知的基础之上略有提升。”保健品广告追求大俗确实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亲和力,但产品的诉求和说理也不应一白到底。顾客购买决策的产生,并非只因为对产品的说理宣传完全了解,有时候,广告中所表现的产品理念的先进性,也就是上面所说的“略有提升”更能给受众以深刻的印象。“略有提升”的目的不是让顾客似懂非懂,而是让顾客接受更新、更具价值利益的功能或理念。这种观念,可能顾客已有初步认知,但未被普及宣传。例如调节血压类产品,医生并没有将所有的病理告知患者,尤其是新发人群,他们可能还不知道长期使用降压药将逐渐产生耐药性,最后发展到联合用药的程度;或是已经联合用药的人群并不知可以其他手段减少联合用药剂量,直到最低量。
沟通定义给我们的启示是:略微高于认知基础的功能理念会产生更大的拉力,完全符合认知基础甚至更为低级的功能理念,只能将产品推向反复强调功效以争取信任的艰难境地。不难发现,调节血脂的产品为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接受起来反而更容易,这种模糊定位的效应实际上是依靠“略有提升”的沟通思想产生的。
风格区隔
单独提出广告印象风格,是笔者专门针对抗疲劳类保健品广告总结的创新思路。一直以来,抗疲劳类产品的广告可谓俗到极至,功效表达直白夸张,版面设计竞相夺目。而这里所说的风格上的区隔,产生的效果应是“产品印象差异、产品品质的升位”,这个意外的风格区隔效应有其必然性。多数策划人员的思路局限于功效表达,围绕功能绞尽脑汁,制造理论卖点,反而陷入风格同质化的沼泽里,而具有风格区隔特点的广告则能让读者耳目一新,浮想联翩。例如广告诉求风格所针对的受众细分、文案创作的细致雕琢以及读者心理感染等,都是创新的思路。
理性迎合
消费者对广告的认识不会永远在小学阶段留级,他们已经在失望中变得日益理性,甚至掌握了判断真伪、指导购买决策的思维方法。会议营销的奥妙之一是“在现场弱化顾客理性思维,实现冲动性购买”,那么另外一条途径则是:顺应顾客的理性思维,引导顾客形成科学理性的购买决策。
快速减肥决不反弹、彻底治愈高血压、可以治好脑血栓冠心病……这样的诉求还会有人相信吗?答案是“会有人相信,但只是极少数”。有人说“我的广告就是让少数人相信,有他们的购买额就足够了!”笔者也坚信广告永远都是为了打动少数人的原理,但问题是:信任我们的少数人已经越来越少,直到广告投入产出比严重倒挂,还没等到少数人变成零,保健品行业已经全面陷入了信任危机。
层次导引
信任危机怎么解释?并非消费者看了我们的广告不相信,而是消费者对我们的广告连看都不看。所以说,脑白金的软文贵在生动化。跳出创作本身去分析广告效果不理想的其他原因,阅读率越来越低当然就是重要因素之一。且不论潜在的、可启发的需求,即使是那些有强烈需求的消费者都时常在提醒自己“勿信广告”,所以我们必须延长广告诉求的路径。
如何作好层次导引的文章?首先,要处理好广告“题目、前文、中段、后文的层次关联和过渡”,不可离题千里后才突然点明主题,给消费者造成不知所云或上当受骗的感觉;其次,必须学会舍弃,舍弃你认为非常重要的卖点、论据,使广告作品一气呵成、精短紧凑;最后的保障当然还是要靠最基本的文案创作功力。
某产品的宣传手段——报媒专刊的运用非常值得借鉴。该产品发布的20多张专刊广告,在后期运用了层次导引的传播技巧:权威报名;首篇确立产品基本风格的主题文章;直到第二版、第三版的多个版块,以多种形式、多种角度完成了导引。在4个版的巨大容量里,产品定位的人群细分策略和关联理论也都完整地表现了出来,整张广告如一盘棋局,考虑了多种因素,包括以硬广告贯穿,无论是详读全篇还是走马观花,或是各读所需,都能保证读者不同程度地接收产品信息。
心理感染
情感诉求肯定是不新鲜了,近几年在保健品的广告中也运用得越来越少,因为在这个情感贬值的时代里,保健品企业和消费者都有点急功近利,最后消费者背叛了习性,而保健品的功效推销也终于失效。
情感当然不能取代商品的使用价值,但是它可以影响消费心理。我们不敢运用情感诉求,是因为我们一直对消费者的心理世界漠不关心;在保健品广告中运用情感诉求,首先要从心理感染入手,这适用于任何产品。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,他们的生活经历复杂,有久未打开的心结,有难以实现的愿望,还有积压的各种情绪,如果我们深入一步就能触到他们的心弦。清华清茶的那句“老公,烟戒不掉就洗洗肺吧!”包含着妻子的关怀、担忧和无奈,比起“北京流行洗肺热潮”之类的话具有更强的感染力。心理感染的运用并不需要过多文字,关键在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,只要几句话、几个字、几个标点就能激起消费者的共鸣。
受众细分
这里要探讨的不是产品目标人群的定位策略,而是将广告受众进行分类,依据文化层次、心理特征、认知能力及工作、生活环境等各种差异化因素,进行针对性的诉求,即减少细分受众群体,提高传播的有效率。
广告的受众细分需要一种“舍得”的思想,并非“有所失则必然有所得”,而是“有所得就必须有所舍”。几乎所有的广告都试图将目标人群一网打尽,或力争获得最大的接收基数,这样必然影响沟通的深度和精度。大多数广告实际上仍停留在单方面表达的初级阶段,远未达到双向沟通的境界,因为广告的语言、风格、诉求角度并没有针对受众的差异特征。
例如:广告受众可以直接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认真阅读、理性思考的高层次人群,而另一类则属于判断力较弱,没有阅读思考耐性的人群。如果我们敢于将受众锁定在第一类人群,就可以凭借细致、严谨的说理引导,成功地说服他们。而现状并非如此,多数保健品广告急功近利、开门见山,运用了大量引诱、夸大、虚假等宣传手法,理性的高层次读者反而因此对产品产生极度的不信任。一个很典型的实例——某品牌养生茶长期专注于在某两大全国性时事类报媒做栏花广告,穿插软文、科普广告,竟然取得了长期而稳定的促销效果.